呼籲政府公告藥物通報資料,如被通報藥物不良反應、療效不等、不良品的藥品等,醫療人員會更信任學名藥品質更樂於選用。此外,建議舉辦藥廠參訪、研討會,眼見為憑現場體驗。
「對民眾而言,疾病能控制,用藥能安全就夠了,不用太在意原廠或學名藥,把關交給政府和專家。」台灣製藥確保疫情不斷藥,一直以來民眾、醫療人員,卻仍有原廠藥、學名藥迷思。台大雲林分院藥劑部主任廖玲巧建議,政府、藥廠應多方合作,加強藥物衛教宣導,彌補資訊落差;甚至針對醫療人員,應多舉辦藥物製程繼續教育、研討會,增進醫療人員信任學名藥品質與療效,專家信任後,願意向民眾說明與釋疑,更有利學名藥推廣。
何謂原廠藥、學名藥? 療效相等看關鍵兩指標
廖玲巧主任解釋,藥廠新藥的生產上市,投入研發、臨床試驗經費龐大,且曠日廢時,核准上市後會有逾10年的專利期保護,通常價格較高,稱為「原廠藥」;專利期過期後,符合製藥規範合格藥廠,可以生產同樣成分已核准藥品,具有相同劑型、主成分、劑量、療效的藥品,則為「學名藥」,因不用重複投入前期研發、臨床試驗成本,價格比原廠藥便宜。
廖玲巧主任強調,並非任何藥廠都能生產學名藥,必須符合PIC/S GMP製藥標準,經過食品藥物管理署層層審核認證,執行通過藥物生體可用率(Bioavailability, BA)及生體相等性(Bioequivalence,BE)試驗,確保藥品身體吸收率及療效與原廠藥一致。
因醫療資訊專業知識不對等,民眾對台灣藥廠存有家庭式工廠品質監控不佳印象,相當在意自己是否服用品質療效不佳藥品,呼籲政府透過多元管道讓民眾更加認識台灣製藥法規標準執行及藥品品質提升,落實通報機制,包含藥品不良通報系統、不良品、療效不等通報等把關機制,讓民眾逐漸明白「學名藥」與「原廠藥」有相同療效願意服用控制疾病。
別在意你吃的是學名藥,還是原廠藥 注意疾病控制!
針對學名藥、原廠藥的迷思,廖玲巧主任指出,「只要疾病能控制穩定,用藥能安全就夠了,不用太在意原廠或學名藥。」若藥物療效不佳、品質不良、藥物不良反應,讓藥師與醫師來把關,確保藥物安全且有效。
「如果兩種藥都一樣有效,要買10元還是100元的?」廖玲巧主任強調,只要上述機制確實建置運作持續監測改善,醫療人員、民眾都能夠信任台灣製藥品質,藥物品質管理安全,國家醫療藥品支出成本降低,健保財務緩解且因製藥品質提升,優良學名藥品已外銷歐美多國。
她建議,政府、藥廠應多方合作,比照疫情宣導經驗模式,以智慧化、遊戲化方式,對民眾進行多元衛教,藉由影片、多媒體、紙本教具或youtube網路平台等媒介,讓民眾參與了解台灣製藥品質信任學名藥。
增強醫療人員信任 多辦繼續教育、研討會
醫療人員對於學名藥的迷思與誤解,廖玲巧主任觀察,現今醫療人員的持續教育,多專注臨床治療,比較少深入藥物製程品質、藥廠管理等課程,建議將醫藥產業的管理系統、監控、運作、品管等相關專業知識,讓醫師、藥師等醫事人員學習,改變想法接受學名藥和原廠藥有相同療效。
呼籲政府公告藥物通報資料,如被通報藥物不良反應、療效不等、不良品的藥品等,醫療人員會更信任學名藥品質更樂於選用。此外,建議舉辦藥廠參訪、研討會,眼見為憑現場體驗。
台灣製藥國際認證 盼增醫療人員、民眾信心
各國老年化壓力下,醫療成本上升,學名藥已成主流趨勢。台灣學名藥用量雖佔健保近80%,經費佔比卻不足30%,顯示對健保財務幫助很大。廖玲巧主任說,台灣製藥30-40年來已提升至國際水準,外銷70餘國,安全品質佳,深獲國際歐美等國認可,期許讓更多醫療人員了解,專家願意相信後,並衛教民眾,藥品「MIT」佳!
回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