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台灣過重及肥胖行為」調查發現,台灣逾8成的人都有減肥經驗,且一半以上的人目前正在減重中。
根據「台灣過重及肥胖行為」調查發現,台灣逾8成的人都有減肥經驗,且一半以上的人目前正在減重中。隨著農曆年、228連假,民眾平均增加3至5公斤,中華民國肥胖研究學會理事長暨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副院長劉燦宏醫師表示,前往門診諮詢減重的人數也成長三成。減重的人這麼多,復胖更不在少數,其實肥胖應尋求體重管理門診協助,才不會傷身又復胖。
肥胖被定義為慢性病 成因複雜共病多
世界衛生組織2020全球肥胖年報指出,台灣為東亞最胖第一名,且平均每兩人就有一人有過重及肥胖問題(亦即BMI大於24)。中華民國肥胖研究學會榮譽理事長蕭敦仁醫師表示,肥胖已被定義為慢性病,它伴隨的疾病非常致命,45%肥胖者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80-90%有非酒精性脂肪肝、罹患糖尿病高7-12倍、4成癌症與肥胖有關,更是心血管疾病的大宗。
9成的人自覺減重失敗 激烈手段易復胖
不過8成6的減重者並未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大部分會先自行運動或飲食控制,或是尋求代餐、埋線、購買減肥成藥等,但調查也顯示,近9成的人自覺最近一次的減重失敗。蕭敦仁醫師指出,瘦不下來的真正原因,都是因為激烈的減重手段無法長久,例如節食初期見效,但一恢復正常飲食,馬上就會胖回來,還可能因為溜溜球效應更胖。
減重不能靠意志力 了解荷爾蒙運作打破惡性循環
減重時,身體內的飽足荷爾蒙(腸泌素PYY、GLP-1)濃度會下降,飢餓荷爾蒙濃度上升,導致飢餓感增加,同時卡路里消耗量會降低,這個變化會持續三年,有許多成功減重的人在一年內會復胖。蕭敦仁醫師強調,我們無法用意志力控制荷爾蒙,要對抗飢餓對很多人來說很痛苦,了解荷爾蒙運作方式,有助於管理體重。他建議,進食時每口可以多咬幾下,幫助膽囊收縮素分泌,抑制食慾。
健康減重計畫 飲食、運動、行為治療
肥胖的成因複雜,每個人的基因、生活習慣、個性及環境不同,同樣的治療無法適用所有人。劉燦宏醫師說明,長期健康的減重須從飲食、運動、行為治療三方面著手,包含如何聰明飲食,而非刻意戒除某類食物;養成運動習慣,增肌減脂,維持減重成果;而行為改變則是心理層面,如:找出經常吃零食或非飢餓飲食背後的心理原因,有助於改善這類型過量進食造成的體重增加。
學會認證「體重管理門診」開跑 助減重者一臂之力
為了讓有需求減重者能找到專業的醫療團隊,劉燦宏醫師表示,學會於今年推動符合資格的「體重管理門診」認證,集結醫師、營養師、物理治療師/運動教練、藥師、心理師、個管師等專業的醫療團隊,有許多醫療院所正在積極參與持續教育課程,強化軟硬體設施,爭取獲得認證。幫助民眾少走冤枉路,透過團隊協助,找出瘦不下來的關鍵,改變舊有習慣,脫離減肥惡性循環。
回上一頁
|